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来画X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如何让高冷的科 [复制链接]

1#

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又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魔术”啦,可将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脂肪酸。

这一成果由电子科技大学夏川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于涛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课题组共同完成。

来画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提供了定制服务,为这项科研成果制作了科普动画视频。该片也面向公众进行了广泛传播,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采用。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02:32

动画对科研成果科普的辅助作用正变得不可小觑,那么怎样才能做出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呢?和来画君一起看看吧~

贴近大众

让专业术语更深入浅出

与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相比,动画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其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更容易让观众理解。

但科研动画制作不易,高水准的科研动画需要极高的制作技巧和深厚的制作经验,同时还需要专业知识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1.保持严谨

在保持严谨的情况下,将科学内容翻译成生动活泼的话语是一大难题。

要讲好科普故事,首先制作团队要对这些概念充分理解,从文案、画师、后期及项目经理都需要理解科研成果内容。

此次动画主要是展示“碳中和”的成果,所以制作团队需要看客户给到的参考文献,有时遇到英文词汇、专业术语和化学方程式都会详细查阅,并及时和客户确认,以保障在字幕和配音时准确。

2.提升趣味

为了减轻大众认知难度,贴近生活的比喻、例子,在科普中必不可少。

字幕和旁白说明,能够让受众结合画面产生直观清晰的认知。这支科普视频的文案也很出彩,没有专业术语的大量堆砌,语言十分迎合大众趣味。

“喝西北风”在民间用于对饿肚子的比喻,视频开头用“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怎么办?喝西北风!”这一设问,引出此次科研成果的主要内容:将“西北风”里的二氧化碳废为宝,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巧用“西北风变‘粮食’”的比喻非常有趣,让人忍不住看下去。

生活化的例子是该视频文案的亮点。为了解释“CO2要先转化成乙酸,再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还举了“就像纱线先织成布再做成衣”的例子,让人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一过程。

解释“利用酿酒酵母将乙酸转化为葡萄糖时,发现其自身在合成葡萄糖时也在代谢葡萄糖“的时候,举了”就像厨师一边做一边吃,永远没办法上菜”这一例子,生动展现了科学家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这种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让复杂的概念更容易被大众理解。

直观呈现

让抽象原理更生动形象

动画可以将微观的、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形象、具体场景等,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突破肉眼的局限和实拍摄影等器材的限制。

但科研动画制作不易,为了保障严谨性,来画团队将最初定下的16张分镜线稿改为24张,以尽可能详尽地阐释肉眼不可见的科学现象和试验过程。

比如基因编辑这里一开始用“小锤子”敲击的画面,无法展示基因在转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根据客户的解释,用研究人员的动作来展示这一画面,最终从2镜内容扩充到4镜,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尽可能通过更细腻的画面进行直观展示。

但是考虑到用比较可爱的人物形象来展示实验过程,会太具艺术性,实际表达会脱离实验过程的严谨性,所以画面要尽可能呈现详细地反映过程。

为了增强趣味性,仅对部分画面、形象进行拟人化处理。比如、等生动形象的画面。

由于制作时间相当紧张,来画项目组尽全力推进,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老师们也非常配合,及时回复并提出专业性建议。

在拿到文案后,通过沟通磨合和不断修改,来画项目组最终用14天交付成片,视频片段最后荣登央视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为科研成果的科普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