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维辨识,体态同调基于和态健康观治未病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医院网站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2988/

?“和态健康观”,就是使脏腑经络机能调和、精神心理活动正常、机体适应性良好的养生、预防、诊疗、康复等观念以及延伸的相关方法。

?未来可通过推动多维辨识体系、“体态同调”序贯调理方案及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平台应用,结合各地专科力量与优势病种,发挥治未病预防保健功能及解决慢病防治问题的优势。

慢性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70%,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中医治未病倡导“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在慢病防治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多年以来,治未病的发展一直存在三大瓶颈:一是缺乏健康状态辨识的行业规范和适宜工具,无法合理分类健康状态;二是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治未病干预方案欠规范及其疗效证据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临床需求;三是中医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缺乏,造成数据资源浪费和管理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团队联合国医大师王琦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张登本教授等专家,通过国家“计划”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研究”,对《内经》中的健康认识进行了梳理,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于“和”;源于《内经》的“和态健康观”,能清楚、准确、科学地表达中医关于健康的观念。以此为理论基础,团队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系统开展治未病健康辨识与干预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人体“和态”健康多维辨识体系,研发不同人群的治未病干预方案及相关健康调养产品,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形成完整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并实现产业转化与推广应用,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兹介绍如下。

确立以“和态”为主旨的治未病理念

“和”,古作“龢”,《说文解字》释之曰“相应也”,《广韵》释“和”曰“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交感而万物化成,世间的万物都是起源于一阴一阳的和合。《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曰“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又言“夫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儒家经典《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经典《道德经》则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和”的哲学思想可及宇宙天地、可至人体脏腑,涵括万物,是天地万物长养生行的根本法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本质。

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在血与气、脏与腑、形与神、表与里等多个层面,同样追求“阴平阳秘”的和态。《内经》中的“和态健康观”,最能代表中医的核心健康观念。“和态健康观”理论根源于《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和”,即血气运行和畅,机体生理功能正常;“志意和”,即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指人能适应自然、社会条件。“和态”即人体处于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动态平衡而身体健康舒适的“人之常平”理想状态;“和态健康观”,就是使脏腑经络机能调和、精神心理活动正常、机体适应性良好的养生、预防、诊疗、康复等观念以及延伸的相关方法。

《内经》中虽无“健康”的文字直接表述,但用“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清楚、准确、科学地表达了和态健康观,这一学术立场恰好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四维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观念部分内容相合。将“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作为“人之常平”内涵的评价,既符合内经原文原意,也是科学合理的。而治未病目的旨在恢复人体和态,使人体内部脏腑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追求坚柔合拍、无明显冲突的协调相应状态。以“和态”为主旨治未病,以“和态”为人类健康事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和”的健康状态。

构建“体质—脏腑—经络”多维和态辨识体系

中医治未病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既病”“病后”状态往往有证可辨、可循,医者易于诊治;然而“未病”状态下,人群症状、体征指向性不明确,往往难以入手干预。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切实落地,首先要明确干预对象的健康状态。古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从观色(五色)、听音(五音)、察言(情志)、循经(十二经络)等方面判断脏腑强弱、气血盛衰,明确健康状态后继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干预。然而上述传统辨识方法多为主观辨识,不便记录和量化,难以复制、传承和推广。业界亟待客观化的健康状态辨识工具补充,并形成规范的辨识体系,以突破治未病的首要瓶颈。

团队以和态健康观为指导理念,解析人体复杂的内外多系统关系,以王琦教授研发的《中医体质量表》为基础,结合团队研制的《中医五脏健康量表》和经络检测系统,以体质为长期稳定状态,量化评估脏腑、经络的实时动态纵横双维度,构建“体质—脏腑—经络”多维辨识体系,以体质为总括,量化评估脏腑、经络的实时状态,为中医精准健康调养提供指导总则。

当中,《中医体质量表》借鉴生命质量多维度健康测评理念,以九种体质分类理论为指导,研究九种体质的特征和疾病相关性,通过九种体质的分类、识别、划分,从而掌握人群的健康状态、生理指标、疾病转归等情况,进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养生康复。量表经多年研发而成,并在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是目前公认可靠、有效的中医体质辨识评价测量工具。

《中医五脏健康量表》是团队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等科研项目成果——以中医体质为核心的脏腑、经络辨识多维度评价方法和风险预警模型重要组成部分。疫情期间,南京市使用《中医五脏健康量表》确认新冠患者病位在肝脾,为中医介入疫情防治提供了参考。

经络检测系统则是采用电导技术,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功能状态进行测评评估。团队使用该技术首次形成健康人群经络值与衡态值的双常模,获得经络健康值“高健低病”结论,可用于重大疾病预警。该成果已取得医疗器械准入证并发布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

为何团队以“脏腑-经络”结合“体质”形成多维和态辨识体系?细究《灵枢·本脏》,原文中的“血和则经脉流行”“卫气和则分肉解利”“志意和则精神专直…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等表述,提示了人体在和态下,不但呈现“精神专直”“五脏不受邪”“六府化谷”脏腑功能良好,且同时处于“经脉流行”“分肉解利”的经络通达调和的健康状态。

同样,《金匮要略》通过阐述脏腑与经络的表里关系,揭示人体的致病规律。其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当中即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经络受邪,入脏腑”是指在表的经络感受邪气,传入在里的脏腑而为病,即“内所因”的本质是感受表邪;“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四肢、官窍被邪气阻滞,气血壅塞不通,即“外皮肤所中”的本质也是感受表邪;至于房室、金刃、虫兽的危害,也都是外来致病因素。由此可见,《金匮要略》认为疾病大多是由外来致病因素引起的,当表邪循经入里,即可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而经络与脏腑则为人体表里关系之关键。因此,在判断体质的基础上结合脏腑与经络状态评估,从而了解机体的“血气”(生理功能)、“志意”(精神状态)、“寒温”(适应能力)等内容,是切实可行的。

“体质—脏腑—经络”多维辨识体系可用于量化评估健康失衡状态的体质偏颇、脏腑失和、经络失衡定位与程度,不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