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NikkiForrester
许多研究人员不喜欢“躺平”这个词,但在默默减少“不被看见”的付出。
当IsabelMüller在年成为助理教授后,她一周要工作7天,一天16个小时。虽然没有人要求她这么高强度地工作,但她没法在比这更少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科研、教学和带学生的任务。随着第一个学期慢慢过去,Müller意识到这种工作节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她想继续留在学术界,她就必须设立边界:“我后来又花了一个学期才调整过来,但现在我会给自己定一些规矩。”
Müller是开罗美国大学的数学家,像她这样重新定义自己与工作关系的人有很多,这些人都在通过设立边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防止过劳。人们对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渴望由来已久,但新冠疫情及其冲击使学术工作者更加意识到这种平衡的重要性。去年8月,一条关于“躺平”(quietquitting)的抖音视频引爆了如何才能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探讨,这里的躺平是指员工不应该去做超出份内工作的事,也不应该默许“内卷文化”(hustleculture)。在学术界,这意味着学术人员不再去做那些无报酬、不被认可或是不被看见的工作。
3/4的研究人员表示,从年3月以来一直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自己“减负”。
对Müller来说,躺平意味着工作之余能有个人生活,能为自己考虑。“我真的不喜欢这个词。每一个努力控制工作时间的人都已经心态很不好了,”Müller说,“躺平的含义很消极,它只会让你更难受。”许多研究人员都对这个词嗤之以鼻,表示他们既没打算放弃,也不会保持沉默,避而不谈他们为工作生活树立良性边界的渴望,对心理健康的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