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告别晶体物理研究奠基人冯端院士逝世,诗 [复制链接]

1#

年12月15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冯端院士

冯端主要从事与凝聚态物理学,特别是晶体缺陷(位错与畴届)、相变及纳米材料的物理学研究。

他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在复杂氧化物晶体内的缺陷与畴界问题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的新型人工调制结构材料;近年来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著作的撰写,主持完成了《凝聚态物理学新论》《凝聚态物理学》(上卷)《材料科学导论》等书。

冯端曾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年,国际编号为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冯端星”。

在物理世界纵横一生的冯端一直与自己深爱的诗歌相伴。他翻译的著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昏》中写下的诗句,为他在物理世界的毕生追求留下了最好的注脚——“你对不可言说的进行探究,使你迷惘的生命终趋于成熟”。

一门五宗师

年,冯端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门第,适逢端午佳节,故名冯端。

古有一门三词客,今有冯氏四学家。冯端家兄姐四人,各自都是领域内的大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冯端兄妹四人和叶笃

大哥冯焕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学博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

二哥冯康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国有限元法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大姐冯慧,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并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修得理学硕士,是中国昆虫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冯慧的先生叶笃正,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理学博士,是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年,中国科学院恢复了年设立的学部委员(院士)制度,遴选出了位新学部委员,他们代表了历经十年浩劫之后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水平。冯康、冯端和他们的姐夫叶笃正就在其中。

探究物理之奥

幼时的冯端就对自然科学非常喜爱,年,他考入中央大学物理学专业,开始了解物理更广阔的世界。

大学期间,他选修法语和德语、学习俄语,多门外语的熟练掌握与精通为他插上了日后教学科研的翅膀;吴有训、赵忠尧、施士元等大师的先进理论和创新思维,多种专业理念的学习和交汇为他开启了未来的物理人生。

冯端(左)在中央大学理学院留影

年,冯端从中央大学毕业并留校任助教。他指导学生做普通物理实验、修改习题。年,他正式走上讲台讲授医学院的普通物理课程,后来他几乎教遍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勤勤恳恳地走过长达60余年的执教生涯。

他开设新课程、接任金属物理教研组主任、将金属物理教研组改为晶体物理教研组;他治学严谨、融会贯通,独立创新、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

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他掌握了形象化的物理思维方法,通晓了科学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的联系,享受到探索理解新知识的乐趣。他在教学的同时,抓住宝贵的时光岁月进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冯端上课留影

20世纪50年代始,冯端进行金属物理学的研究,并于年对钼、钨、铌等难溶金属中的位错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他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发展了利用侵蚀法观测位错的技术,澄清了体心立方结构的金属中的位错结构。他还主持撰写了我国该方面第一本专著《金属物理》,成为国内该领域第一部著作,纲举目张、体系井然,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研究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在发展应力双折射貌相、X射线衍射貌相、电子显微镜观测技术和成像理论的基础上,他系统研究了晶体中的位错等多种缺陷的类型、分布及起源,提出在晶体生长中避免和控制缺陷的方案,提高了晶体质量和器件性能。

冯端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留影

20世纪80年代,他首次观测到铁电相变中的微畴结构和铌酸锂晶体非公度相变中公度错的结构及其演变;在钙钛矿结构的锰氧化物中第一次发现了与结构相变伴生的巨磁热效应,为锰氧化物物理学开辟了新的领域;阐明了晶体缺陷在结构相变中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他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研究,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春风化雨育英才

“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60年的教书历程,冯端始终服膺胡适之名言“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同时坚持陈寅恪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书,教书,写书,科研育人。短短总结,既是他的人生写照,也是他的十字箴言,他以自己博大的学识、创新的精神、勤奋的态度、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影响着一代代学子。

冯端与实验室成员合影

从教70年,他注重观察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启发为主,适当引导,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他将自己的《金属物理》一书全面改写成《金属物理学》,取材新颖,自成体系,密切沟通凝聚物理学和材料科学,而这部书也成为这一领域国际上的第一部专著。

他还主持编写了材料科学的入门教科书《材料科学导论》,本书被作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物理系、化学系高年级学生用或研究生用的面向21世纪的材料科学教材,也可以作为材料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冯端在实验室的工作照

除此之外,冯端还是一本行走的物理学检索引擎。

他的学生李齐回忆道,每次准备论文或研究课题遇见难找的资料时,他总是向冯先生请教。“恩师记忆力惊人,每次都准确告诉我图书馆某一层的某本杂志有参考价值,有时甚至精确到第几页。”李齐由衷敬佩恩师的精湛学识。

冯端研究团队在讨论问题

除了教学专业的引导,冯端还以谦虚开明的师风,为学生的人生指明着方向。

年,冯端的一项科学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项公布后,李齐发现自己的名字也在获奖名单中,那时他只是个在读研究生,先生却把这个大奖与他分享。

年,冯端的弟子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闵乃本撰写的《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获得国际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此书从最初的书名确定、框架结构、章节顺序,到成稿后字斟句酌的润色,都离不开冯端的认真审阅和详细核定,但他却从未提过自己的功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端常说,“当老师的责任是培养好年轻人,鼓励他们超过自己,如果老师带出来的研究生比自己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兴旺是不可能实现的。”

年,冯端在家中书房工作留影

钟爱读书,沉迷物理,潜心科研,献身教学,这是他简洁而有力的人生。他一生读书,教书,写书,科研育人,几个方面互为铺垫互为补充,诗的深刻哲理和科学的严谨专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物理学的著书立说之中。如同他所说,“科学和艺术可以彼此应和,诗和物理学是相连通的”。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凝聚人生:冯端研究报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一个大写的人——记冯端院士》,《江苏科技信息》,年第11期 

3.《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王进萍,物理·37卷(年)4期

4.《冯端:人生四境》,郑晋鸣,光明网

5.《真正的书香门第:院士冯端与他的家族》,群学书院

6.《因为有这些人,这个时代遂有斯文|纪念冯端先生》,返朴

7.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