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大学青椒把下田当必修课丰收是最好 [复制链接]

1#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鑫昕

这个冬天,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主任魏文武正在挑战一个新纪录。

夏收之后,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良田里,农户们种上了萝卜、芥菜、川芎、泽泻等蔬菜和中药材,来年春天再种下水稻。

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是人们按照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摸索出来的最优方案。这样既能保证水稻的种植,又能通过蔬菜、中药材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现在,魏文武要尝试的是“一年三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2月泽泻收获前一个月左右播种小麦,来年5月收割小麦后种水稻。如果试验成功,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意味着农民会有更多的产出。

推动粮食提质、增产、增效,是这位大学教师从教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年以来,魏文武团队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依托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借力“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推动粮食生产不断创造新纪录。

“一优两高”是指优质、高产、高效。眉山的这场生产竞赛由当地*府发起,行业、企业、高校、农户多方参与。由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区位、专业等优势,因此承担了生产竞赛的组织任务,魏文武担任竞赛专家组副组长。

这是一项贯穿全年的系统任务。魏文武介绍说,除了组织竞赛,团队老师们还要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每年,魏文武团队向各地种业企业征集几十、上百个新品种,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中试基地开展试验,根据中试结果,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种植示范,并组织种粮大户观摩。

“种粮大户会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选择中意的品种。”魏文武说,在这个环节,学校团队的任务就是帮农户选种质资源。

农户选中新品种开始种植后,魏文武团队迎来了第二个环节的工作:技术服务。他说,新品种大面积种植过程中,他们要协助农户把技术方案贯彻下去。“这就是我们专家组存在的价值。”

“一优两高”竞赛吸引了很多种粮大户的参与。太和镇金光村90后种粮大户徐杰说,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性,除了产量、品质等数据指标,大赛还会现场蒸煮米饭,由专家、农户,品尝,对口感进行打分,俨然一个“比武”现场。

技术研究工作并不轻松。每年3月至8月水稻生产季,魏文武平均每周有2—3天都在基地的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收集数据等。特别是收获季节,面临繁重的测产等任务,魏文武团队有几十名师生天天在田间忙碌。

因为经常下田,他车子的后备厢里常年放着一双筒靴,以备随时下田之需。暑假在田里做试验时,团队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一起,亲力亲为。

该学院级学生王杰平一度感到不解:“老师不是在讲台上讲课就行了吗?”他原以为这些杂活儿都是学生干的,老师“坐在车上吹空调就行了”。

“热!累!”这是该学院级学生张昶维对今年暑假的总结。当时,四川盆地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张昶维等20来位学生加入测产团队,验收今年的粮食生产成果。

学生们试图通过涂抹防晒霜来抵御阳光,但发现用处不大,最后只戴了袖套,作用也变成了防割伤。暑假的这段经历,让城市里长大的王杰平感受到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田,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虽然专业名称里带着“现代”两个字,但魏文武认为,无论技术怎么发展,下田永远都应该是农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他们认识农业的关键一环。

下田虽辛苦,但也让许多学生发现了现代农业的厉害之处。“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就是不一样。”王杰平感慨说,自己未来肯定是要走农业这条职业道路的。

团队里的青年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通过组织“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以及接地气的研究工作,魏文武团队每年都有论文成果发表,也锻炼了包括90后青年教师在内的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魏文武团队的多项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20万亩。最高单产达到公斤/亩,创造了四川平原浅丘水稻高产纪录。机插秧“基缓追速”施肥技术减少了施肥次数、施肥量,并显著提高产量,仅施肥管理一项的节本增效就超过80元/亩。

截至目前,通过“一优两高”水稻新品种试验,魏文武团队累计完成余个水稻品种的多年对比试验,筛选出40个适种该区域的优质高产品种,推动区域优质水稻占比由年的不足12.45%增长至年的86.55%,解决了本区域水稻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的问题。

在太和镇,种粮一直是热点话题。特别是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其中一站就在太和镇,人们对粮食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